在上海累计出院的338例确诊患者中,危重症病人有4例,他们都曾上过呼吸机,再加上身体基础较弱,整个救治过程,可以说是在与死神拔河。如今,这些出院的危重症患者,他们的身体恢复情况如何,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呢?
68岁的杨先生是上海首例出院的危重症患者,目前还在定期随访。2月25日刚出院时,他的肺部还有严重纤维化现象,而经过一个月休整,目前,肺部吸收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你恢复起来肯定要时间,不要着急,但你人没什么不舒服,这是最好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师林逸骁对杨先生说。
病情最危重时,戴着呼吸机的杨先生,血氧饱和度也仅在70%,而现在,他已经能够畅快呼吸。“那个氧饱和度是99%,在宾馆自己洗澡,都不觉得有呼吸困难的,在房间里走,能走40分钟到半个小时。”杨先生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考虑到家里孙子才一岁多,老杨出院后就与老伴住进了宾馆,经过十四天隔离观察才回家。大病初愈,老人家体重掉了十多斤,他说,经历过命悬一线,现在自己每天都很注意补充营养,从前有些想不通的事,如今也都看开了。“没有什么对一些小事情斤斤计较,看不透,现在觉得很坦然。”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老年人较多,从目前随访情况来看,已出院的危重患者,状态都还不错。像上海第二例治愈的危重患者黄老伯,今年已经80岁高龄。1月26日确诊住院后,他曾一度昏迷,多脏器功能衰竭,并出现休克,在接受了39天治疗后,才于3月5日康复出院。上周,他特意前往公卫中心,要为从未谋面的救命恩人们送上锦旗。
在公卫中心医院大楼前,黄老伯遇到了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朱蕾,两人相拥。“你里面待的可能认不出来,那我现一下真面目,你在里面,我知道你,你不知道我。”朱医生说。
朱教授是外围专家组成员,黄老伯住院时,他曾给出不少呼吸机调整的意见。走上楼去,又碰上了张文宏教授,看到黄老伯,他也十分激动。“黄老先生已经康复了,我们和他在一起也不用戴口罩,你当时病情很重的,我们把你写在黑板上,每天都在看着你。”
回忆起黄老伯的抢救经历,治疗团队记忆犹新。他们用尽一些手段,呼吸机插管、深静脉导管、胃管插管一起上阵,才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之后十天,老人需要每两小时翻身、吸痰,都是华山医院护士金丽莉尽心尽力照护。“到第七天,我感觉你眼神好像知道了,在看我,我就让你点头摇头,你点头摇头表达的非常清楚,我好激动,我每天都帮你(把胡子)剃得很精神,我们黄爷爷是最漂亮的一个。”
黄老伯的女儿黄女士哭着说:“因为我也在里面待了三个星期,知道凶险,所以听到我爸爸电话来的时候,我都有点不敢相信,我和我妈妈抱头痛哭,生命太可贵了,当时就一个想法,上海的医疗团队太伟大。”
"重生"来之不易,黄老伯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天,他每个小时都会用指夹式仪器,监测自己的血氧饱和度和心跳。他说,还要再好好地"多活几年",不能辜负了上海医护人员。“健康的活着,好好活着,如果将来恢复得特别好,我还想尽自己努力,再给国家和人民做点事。”
对于劫后余生的危重症患者来说,虽然后续身体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过了生死这一关,应该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愿他们以更乐观积极的心态,平安幸福地过好重生后的每一天。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应冠文 孔权)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