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源头在何处,它如何成就今日中国,又如何形塑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为参观者设置了一道深刻的文化命题。如今,“宅兹中国”已是城中热事,不仅登上了最新一期“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的首位,还吸引众多老外前来探寻“何以中国”的要义。
8月15日,近百名中外友人走进上海博物馆,试图寻找“何以中国”的答案。40多位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中外学生代表、30余位“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企业高管以及13位高校专家参观了“宅兹中国”大展。透过夏商周时期的数百件重磅文物,外国友人也能感受中华文明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探寻中国文化的密码,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
刻辞卜甲、跽坐人形玉佩、镶嵌绿松石神兽、商鞅方升……这些文物承载着夏商周时期先民的智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面貌,共同讲述中国历史上奠定华夏文明、逐鹿中原的恢宏历史,让前来参观的老外们惊叹不已。
“当你看着青铜器上神兽的眼睛,它能传递出当时的文化,很难想象这些文物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可以完好无损地来到我们身边。”一件春秋晚期的镶嵌绿松石神兽让上海和睦家医院的尼泊尔外科医生阿思势(Ashish Maskay)惊叹连连。他兴奋地表示,一直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但是当亲眼看到这些数千年的文物展品时,不仅惊叹于中国古代精湛的制造工艺,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蕴含的强大力量。“我要告诉家人朋友,你们都应该来这里,绝不能错过这次展览,我认为这是此生绝无仅有的经历,通过这个展览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
“中国人三千多年前就能把文字写出来,这实在太了不起了。”特雷通集团创始人、中国丹麦商会会长李曦萌(Simon Lichtenberg),对刻辞卜甲印象深刻。李曦萌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了近30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和上海话。展览中他了解到,河南在中国古代先民的观念里,地处“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黄河流域的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夏商周三代文明源远流长。知来处,明去处。这个展览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中国的古老文明是如何发展至今的。”
“沟通必须存在一种共同‘标准’,才能将人们更好地联系在一起。”美国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Allan Gabor)对战国商鞅方升印象深刻。商鞅方升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其重要的标志性器物。商鞅任秦国“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也是秦统一六国后造量器的标准器具。安高博感慨,“这些中国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至今能给人以启示。几千年前的先人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又能为几千年后的人们留下什么?”
来自澳大利亚的白马克(Nusrat Marat)对上博展览部副主任褚馨带来的英文讲解赞不绝口。副馆长陈杰以及担任特别讲解员的青铜研究部副主任王樾的导览同样博得满堂喝彩。“专业的讲解,亲切的语言,不只是对文物的解说,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这些非凡的创作,让我感觉那些充满智慧的古人就在我身边。”
这是自7月1日博物馆恢复开放以来,白马克第一次进入参观,此次大展集合夏商周三代的许多重磅文物,让喜欢中国文化的他心潮澎湃。白马克曾经在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负责文化交流工作。两年后他回到故乡,然而中国始终令他魂牵梦萦,于是他重返上海,并在2008年定居在上海长宁。如今,他是长宁区一名优秀的外国志愿者,始终致力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探索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此次展览对他而言,更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我们向国际介绍中国,就要懂得中国的历史。我一直说,这个国家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所以要理解,为什么中国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超越世界其他经济体,因为他们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绵延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朱晓荣)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