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提起空军,人们马上会想到歼-20、歼-16、歼-10这些主战机种,砺剑蓝天,保卫着祖国的领空。其实在和平时期,空军部队还承担着飞播造林等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今天我们要报道的就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战备训练的同时,扎根沙漠、播撒绿色的事迹。
39年前的1982年5月2日,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的号召,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始了第一次飞播作业,成功地在山区60米高度,播撒出一条条50米宽的播带,从那时起,飞播造林、打造锁住沙漠的绿色长城的战役打响了。
曾几何时,国际学术界认为“年降水200mm以下地区不适宜飞播”,而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150mm,蒸发量却高达3000mm,是典型的播了也长不出来的地方,大队官兵们不信邪,从1984年开始,他们和地方林草部门从零起步,展开了艰难漫长的飞播造林试验探索。
经过多年努力,他们探索出了飞播作业的宝贵经验,还自己研发出了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使得每平方米落种率,种子保存率、出苗率和每平方米苗木密度均达到先进水平。
飞播作业要求飞机长时间超低空匀速飞行,而飞播地区却是自然环境恶劣,突变的天气,复杂的地形,对飞播作业安全是巨大的威胁,39年来,大队官兵成功处置各类突发险情10余起,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也练就了过硬的技术。
现在官兵们往往能连续作业7-8个小时,还创下“3架飞机一天飞播38架次,18天飞播40万亩”的记录。
如今阿拉善盟已经飞播造林几百万亩,国家“三北”防护林飞播成林近千万亩;陕北播撒出100多个万亩以上的连片绿化基地,毛乌素沙漠即将从榆林版图上消失,大片的不毛之地随着他们延伸的航迹成为绿化生态、防风治沙的屏障。一大队和所在运输搜救团先后20多次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单位”等全国全军表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苏宁)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