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星链”,很多人马上联想起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他们正在打造的“星链”系统,要用近12000颗卫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据说目前已在轨运行部分通过地面基站的辅助,能获得与WI-FI差不多的下载和上传速度。
不用羡慕马斯克,长三角版的“星链”也来了。
11月底,“G60星链”产业基地在上海松江开建。项目由松江区、临港集团等三方共同打造,未来,这里不仅有高端制造、卫星网络运营、还有相关产业衍生培育孵化等多层次产业布局形态,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
不过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贺仁龙表示,这两个“星链”并非一回事。
SpaceX的“星链”,存在于天上,是把卫星组成一个卫星互联网。而“G60星链”,以上海松江为龙头,基于G60科创走廊这个“大环带”,加快集聚长三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卫星互联网集群。换句话说,它活跃在地上。
在贺仁龙看来,长三角搞“星链”,是有优势的。首先在卫星的研制水平和生产能力上。靠着标准化和模块化,“G60星链”卫星设计产能将达到300颗/年,规模一上来,单星成本可下降35%。
另外在运营和服务上,长三角应用场景非常丰富,覆盖陆地、海洋、航空。
满天“星座”,将成为未来实现万物互联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由于单星成本低、系统全球无缝覆盖、通信容量大、通信时延短等特点,成为“新基建”卫星通信主要方式,就像把“基站”搬到太空。
贺仁龙则将此喻为“兵家必争之地”。预计2029年左右,全球低轨卫星大概能达到57000到6万颗左右,“这是一个赛道,大家都要去争夺这个低轨卫星的占有权”。从这点上看,“G60星链”与SpaceX“星链”,存在竞争关系。但我们仍落于人后。
目前,SpaceX“星链”已经发射1700多颗卫星,在轨运行1600多颗,并在北美、欧洲等地开通了卫星网络。而我们存量较少,尚需一个发展过程。
贺仁龙希望“G60星链”能逐步支撑起我国卫星互联网的规模化部署,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引领效应的“天地一体、万物互联”卫星产业标杆示范,抓住这一紧迫的时间周期窗口,抢夺国际空间话语权。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赵菲菲 朱声波)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