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工程院王梦恕等25位院士联名向中央政府建议,尽快在国家层面建立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协调工作机制,尽快开展工程预可行性研究,组织海底地形、地质勘察,投融资与效益分析,工程风险评估等工程前期工作。
环渤海湾西南端的山东烟台和东北端的辽宁大连,因渤海海湾而隔海相望,现有交通由海轮轮渡进行。渤海湾海峡最短直线宽度约120公里,轮渡费时需8小时。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东部沿海规划三大经济圈,三十余年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已成中国经济之精华部分,惟有环渤海经济圈建设难有大的进展。从地理经济学的学理出发,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迟迟议而不决是主要原因之一,以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未能搭乘东部沿海开放型经济带和经济区块建设的顺风车----以东北老工业基础的龙头大哥辽宁为例,改革开放之初,辽宁经济产出位居全国前三,去年已跌至全国第十七位。
民间亦有洞察时势的“草根战略家”,最先提出建造渤海湾海底隧道,直接打通山东与辽宁跨海陆路联系的建议者名叫柳新华,时间是1992年,时任烟台市政府公办室副主任(现为鲁东大学副校长),史称“柳新华议案”。
“柳新华议案”一经提出,山东与辽宁的热烈反响可想而知。但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柳新华议案”不可能马上获得认可。
山东与辽宁热情依然且年年递增。之后的24年里,每年全国“两会”,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始终是两省代表团提交全国“两会”的“一号议案”。以王梦恕等25名院士联名建议为东风,今年全国“两会”,估计山东辽宁两省的代表团,更将“乘风而行”、“趁热打铁”。
如果有了渤海湾海底隧道,从中原到东北的交通,走公路将比目前走山海关这个咽喉缩短1500公里,走铁路将比目前缩短1600公里,其巨大而持续的综合经济效益不可限量。这个结果,即便是我等局外人“毛估估”都能得出。
身在其位、各谋其政。交通工程学家考虑的是渤海湾海底隧道的工程技术可行性;工程经济学家在意的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的综合费效比;山东辽宁两地地方政府期盼的是渤海湾海底隧道对两省经济的直接拉动;决策层考虑的国家超级工程建设的轻重缓急以及建立于该基础的合理排序。
目前全球已投入运行的超级工程项目有一半在中国,全球在建的超级工程有九成在中国。时至今日,建设全球性超级工程,中国已成当仁不让的“世界老师”。至于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约2000亿元的投资预算(笔者注,受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和物价上涨,实际工程决算肯定超过工程预算,而且越往后拖,工程建设费用越高),今天的中国压根就不是问题。政治层面上,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的蓝图已然绘就。从宏观上计,适时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这一世界最长(远超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工程和日本青函海底隧道工程)海底交通工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只等决策拍板一锤定音。
毫无疑问,一旦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建成,它对拉动中原腹地和东北腹地的经济发展效应将不言而喻,甭说工程建成,从工程开工的那一刻起,它就能极大刺激两大区块在选择新的经济建设项目时,把日后的渤海湾海底隧道的巨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一系列“正能量”通盘考虑进去。
这是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待渤海湾海底隧道的重大长远价值。就我等军迷而言,立足于军事交通角度,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的军事价值同样令人期待。这是军事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和战役层面的价值!
众爱国军迷不妨打开地图作一个民间版的“交通兵棋推演”:
现有中部战区所辖共5个集团军,数量为各战区之最。中部战区乃中国的“战略驰援战区”,其所辖的第54集团军乃解放军一等快反重装集团军,第20集团军乃正成建制建设轻装快反集团军。
设想一下,一旦东北亚地区的战事不可避免,有了渤海湾海底隧道,军部设在河南新乡和开封的集团军,可根据需要,直接从河南上铁路直达辽东半岛的大连,实现最短距离的成建制反快投送。如是,域外大国若想在朝鲜半岛动武,就得多一层战略忌讳。
和平时期,得益于中部战区与北部战区便捷的军事交通作“策应”,驻守东北地区的陆军部队编制可作适当压缩,至少现有的陆军师可全部或大部压缩为陆军旅,有此所节省的大把军费,则可用于驻东北部队进一步向“精、专、猛、狠、信”五个维度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已经不是梦,它已进入国家决策的议事日程。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
笔者预估,快则的话“十三五”后期,慢则“十四五”前期,该项超级工程有可能步入实施阶段,参照英吉利海峡隧道和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的建设工期,再把中国世界超强的工程施工技术和工程组织能力,尤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揉进来,在2030前建成渤海湾海底隧道应该不是夸海口。
(看看新闻Knews 特约撰稿人:鲁宁 编辑:刘喻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